有機建筑--永不過時的建筑主張
2022-04-22 點擊量:334
傳統(tǒng)意義上,有機建筑可歸為一個現(xiàn)代建筑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以沙利文、賴特為首的一群美國建筑師。該流派認為建筑的形式、構成都可以從自然中獲得啟示,應當從內在因素出發(fā),但這并不是簡單地模仿自然界的生物。“有機建筑”含義更注重的是從自然中汲取有生命力的形式,根據(jù)空間特有功能、條件,形成一個可以貫穿建筑每一個細節(jié)的理念,使得建筑成為一個互相支持、不可分割的整體。對于同學們來說,“有機建筑”又能給我們的作品集項目帶來什么新穎的借鑒點呢?本篇文章讓我們一起從“有機建筑”的哲學含義出發(fā),結合具體案例了解“有機建筑”的切入點和設計要點~
“有機建筑”這個理論相較于近些年建筑圈熱度很高的“TOD”、海綿城市、交互建筑等話題,略顯“old school”,搜索出來的許多涉及“有機建筑”的表現(xiàn)手法仿佛局限于在設計建筑時結合景觀,營造“建筑是自然地從土地里長出來”的感覺仿佛也是停留在空喊口號的階段。其實,“有機建筑”在今天有著更廣泛的含義。任何體現(xiàn)出“有機體”的特質的建筑都可以說是受到了“有機”的影響。
Doolittle House,by Frank Lloyd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薄献?/strong>
上面這句話出自《道德經(jīng)》,意思是建筑如果沒有門窗等鑿開的地方可以進出、通風、采光,就無法正常使用,其實這也是從哲學層面說明“有”和“無”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的,有時候那些不易覺察的細節(ji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明確“有機”在“有機建筑”這個詞組中指的不是生物學上的“有機”,相反,它是從生物學科中引用來的?!皁rganic ”一詞指的是“integral”(使一個整體完整的必要; 必不可少的;根本的)或“intrinsic”(自然歸屬的)。
有機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設計的要點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出發(fā):汲取自然肌理、對一些基本形態(tài)進行有機組織、讓建筑不露痕跡地融入環(huán)境、讓空間根據(jù)功能需求相互交融與妥協(xié)。接下來,小編將從這四個方面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些案例,希望能給正在閱讀文章的你一點啟發(fā)。
01 汲取自然肌理——與一只金絲燕做鄰居
從自然中汲取的可以不只是生物的外形特征,還有它們的機體性質和固有運作原理。
這是一個由Territories/M4發(fā)起的人與金絲燕共生的住房項目。項目位于泰國一處植被茂盛的山坡上,建筑采用的鋼結構并在外表面圍合了網(wǎng)眼狀的生物膨化泡沫,窗戶使用銀色涂層的層壓玻璃,在防止紫外線的侵入同時也通過反射周圍景觀達到與環(huán)境融合的目的。
整個建筑中,人類所在的主要活動區(qū)域窗戶是透光的,這樣和煦的陽光可以透過窗戶照射進室內,而在屬于金絲燕的活動空間,窗戶的玻璃被涂上了一層保護膜,這種保護膜反射自然光,這也就導致了空間陰暗潮濕——這就是金絲雀筑巢所需要的環(huán)境。這種提取各種不同使用者(包括通常不被考慮的其它非“高級動物”,金絲燕)生活環(huán)境的要素并將其應用到建筑設計上的手法值得我們學習。
3d打印的模型
MMYST試圖將“環(huán)境生物學、社會生物學和精神生物學”與建筑設計結合到一起,同時人類與鳥類為了相互的利益共生共存,形成了有機整體,相互依存。
建筑生長過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建筑的生成過程宛如一棵植物緩緩從地里生長出來,又仿佛金絲燕一點點將燕窩編織建造,這個建筑本身就是一個對自然界的有力回應。
02 基本形態(tài)的有機組織——自給自足的農場住宅
空間序列的形成取自一些自然基本形態(tài),圓、三角形、矩形,甚至拱形,在形成韻律之后,其本身就通過有機組織形成了“整體”。
這是一個由 Studio Precht研發(fā)的模塊建筑。這棟高層建筑是由簡單的A字模塊組成,大量種植空間的加入使得居民與農業(yè)被這棟建筑聯(lián)系起來。
建筑立面效果圖
每一個A型模塊都可以承擔起居住和種植的雙重功能,同時,住戶們可以對自己的居住空間進行設計——有多種構建可供選擇:種植單元、廢物處理單元、水處理單元、太陽能供電單元等。
A型單元
由于大量作物的種植,二氧化碳被在這棟建筑中轉化為人體可食用的有機物,從而達到了完成城市中碳元素有機循環(huán)的目的。實際上,這棟建筑本身還帶有許多基礎設施空間。下圖是建筑中包含的貿易市場和教育空間。
農貿市場
從農貿市場向窗外看,便能看到正在發(fā)芽、長葉、開花、結果的作物。這種與自然界的緊密聯(lián)系,也正是現(xiàn)在居住在城市的人們所缺乏和所期待的。
教育空間
這個項目是將建筑視為自然的一部分,通過種植空間的打造來完成與自然的互動與融合。作物在生長著,人類在生活著,在一年四季的輪回中完成著生命體所需要經(jīng)歷的一切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建筑本身也仿佛被寄予了生命,在自然界中完成著它的使命。
使用場景
這棟建筑的哲學含義也非常深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命就是從一個小小的細胞開始,通過各種有機的組合,形成了共同作用的器官、系統(tǒng),最后形成了生命體。有機建筑所追求的,又何嘗不是這種取自自然,相助相生的演進過程呢。
農場垂直生長過程
其實,在作品集里的方案設計中,我們可以為我們的建筑需找一個哲學寓意,這會使得建筑更具有深度,加上與自然人文社會的現(xiàn)狀的分析,小編相信你能做出一個具有人文主義關懷的有趣建筑。
03 融入環(huán)境——破土而出的“風景”
這是由Arkitema建筑事務所設計的Mols Bjerge國家公園游客中心。整個建筑匍匐在大地表面,與遠處的灌木相呼應,又如一個底座穩(wěn)穩(wěn)拖住了不遠處的Kal?城堡遺址。與其說它是建造在這優(yōu)美風景中的一個建筑,倒不如說它是這迷人景色的蔓延。
建筑內包含了展覽區(qū)域和一個餐廳,為各種人群提供了一個休憩、觀景的場所。該游客中心有兩層:上層空間主要是儲物柜、餐廳、衛(wèi)生間和觀景臺,這一層全年都是開放的;而下層則被設計成了展覽區(qū)域,主要向來此地參觀的游人、學生、社會團體介紹關于Mols Bjerge國家公園的一些知識。
大臺階貫穿上下兩層將它們相連,同時這些臺階也延伸到了室外——人們可以在上面一邊享受新鮮空氣一邊開party、野餐。
從這張剖面圖可以看到,建筑的主體位于半地下,大面積的玻璃向公園開放,而廣闊的觀景看臺為游人提供了休息的位置。
這個立面可以看到,建筑就像是古城堡遺址伸出來的一條觸須。晚宴著伸向水面,緩緩上升的屋頂允許游客走上這“人造地形”上。
其實這個建筑的平面功能并不復雜,但是它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它應當為了配合周邊的環(huán)境而做出一些形態(tài)上的迎合。這種取形自山丘的設計手法并不少見,我們在作品及設計中也不妨把它作為一個“出發(fā)點”和“思考線索”,而不是方案的“亮點”,內部空間的設計也可以更加復雜,這樣才不會顯得簡單。
04 相互交融與妥協(xié)的空間——一棟建筑or一個機器?
“Form follows the function,This is a law”,正如沙利文所提出的那樣,形式追隨功能。但是我們也要注意的是,骨架并非是最后的人形,功能與建筑的關系也是如此,單純的功能空間羅列毫無意義,而“Less is more”這個聽起來很酷的宣言也只是在啟示我們不要畫蛇添足。
下面帶來的兩張圖并不是實際項目,第一眼看過去,它們的共同特點可能就是給人“夸張、天馬行空”的感覺。但是,仔細研究這些圖又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建筑的空間都相互配合的如此融洽,每一個空間仿佛都在自由生長而又達成了公平的協(xié)議,這讓這些建筑看上去自然而有機。
從這張剖透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建筑內部的空間是如何達成了巧妙的統(tǒng)一——外部的空間是矩形盒子,而內部的空間形狀怪異,其實仔細看能發(fā)現(xiàn),內部的空間是劇場、體育館,這些建筑的功能就決定了它們的外形需要為觀演、演出、競技比賽做出一定的配合。上升的座椅保證了觀眾視線良好,而這也導致了看臺從剖面來看是一個斜角。如果一味的塞入“長方體盒子”勢必造成空間的浪費。
不難看出,上面這張圖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看似規(guī)則的外殼里“別有洞天”。有些時候,我們在在做一個建筑方案的初期,會將所有的空間假定成了規(guī)矩的方盒子,想追求空間變化的時候就引入中庭,又或者在平面設計上加入更復雜的流線。仔細想想,這些看似“豐富空間體驗”的手法其實有的并不合時宜。那我夢就可以從上面三張圖中學到一個打破思維定式的手段:讓功能去引領形式,最終達成統(tǒng)一。這也就是說,在考慮空間形式的時候,不要被固有思維框住,多去思考這種功能需要空間做出什么妥協(xié)和配合。當空間如同骨架間的血肉將建筑豐盈起來的時候,所謂的流線、功能也會像血液和氣息一樣流通串接,服務于整棟建筑。
有機建筑總是被簡單的理解為“鄉(xiāng)土建筑”又或者是形態(tài)取自自然萬物。誠然,黃金分割、對數(shù)螺旋形,生命循環(huán)的基本曲線等都給予建筑師無限的啟發(fā),但是將“有機建筑”的定義止步于此便限制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解讀。我們往往都只注意到了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殊不知,正是各個看起來無關緊要的細節(jié)構建成了實用的整體。在建筑設計中,將這些看似細小的“虛空”設計到極致輔助建筑系統(tǒng)的日常運行,必將成為大的趨勢。
作者:IMPACT STUDIO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27952967
來源:知乎